欢迎进入我们的网站!今天的日期是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儿童近视预防“三板斧”

发布时间:2021-01-06 10:11:07

警惕!

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1.jpg

小知识:近视是指眼的屈光系统发育“不匹配”,光线通过眼球屈光系统后成像于视网膜前,简单地说就如同照相机的镜头不对焦了。中低度近视眼本身并不可怕,只是需要戴眼镜而生活不便。


高度近视时眼轴过度延长则带来很多潜在的眼科疾病风险,按既往的研究,400度(-4.00D)以上近视并发视网膜病变风险较正视眼增高(5%),800度(-8.00D)以上近视并发视网膜病变风险则大幅增高(40%)。

高度近视的并发症主要是眼底病变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出血、黄斑裂孔等等。这些病变会严重影响视力和视觉质量。高度近视已成为我国盲和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未发生近视的儿童应积极预防近视发生。方法和措施可总结为“三板斧”。


NO1.足量的户外活动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而户外活动能获得很好的近视预防效果的原因在于户外的光照度非常大,是室内光照度的几百倍。光照度,而非光谱,是近视预防的核心要素。所以预防近视的关键在于足够的照度,而非使用什么样的照明工具(光谱不同)。


这里说的不是“户外运动”而是“活动“,即是说,只要待在户外,而不一定需要运动,哪怕是在户外阅读、写字、上课等都可以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


如果要使户外活动发挥预防近视的作用,每天至少要有累计2小时的时间待在户外才能预防近视眼的发生,但现在的孩子功课时间长、学习任务重,可能很难保持每天2小时的户外时间,怎么办呢?


最新的研究认为,间歇暴露在户外的近视预防效果是优于连续2小时户外暴露的。所以,孩子可以增加户外活动的频率,如增加课外活动,在户外做作业,在户外上课,课间休息待在户外,上学和放学步行,增加户外运动等方式。


所以,户外活动是非常有效、完全免费的近视预防方法。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是否安排给儿童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但要注意的是,研究发现,户外活动仅对未发生近视的儿童有效,而对已经近视的孩子则作用非常有限。


所以户外活动是有近视预防作用,而无控制作用的。近视应防患于未然,在未发生近视前(如学龄前)多给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吧。


NO2.减少近距离用眼


近视其实是一种生物进化的表现。现代社会人们对近距离用眼的需求大幅增加,事实上很多孩子看近的时间比看远的时间还多,而过多的近距离工作会被身体认为“看近是主要的用眼状态”,眼球在发育的过程中就变成了更适用于看近的近视眼了。


所以减少近距离工作,尤其减少连续的近距离工作仍然是预防近视的方法。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给孩子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张弛有度,避免连续近距离作业。


一般说来,每连续近距离阅读40分钟,应休息远眺10分钟。


NO3.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怎样发现儿童“近视的苗头”。传统的做法是,当发现孩子出现视物喜近、头位异常(偏斜)、看电视眯眼现象时就怀疑近视了。


然而当上述情况发生时,常常近视已经发生,甚至是高度近视了。临床上首次验光发现近视在-6.00D(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屡见不鲜。


而给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则是最好的近视预警方法,应该从3岁开始就到正规机构为孩子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


什么是屈光发育档案?就是对眼球的发育过程做一记录,即定期记录角膜曲率、眼轴、睫状肌麻痹与小瞳验光结果、眼压、身高等指标,连续跟踪儿童眼球和身体的发育情况,当这些指标异常向近视化发展时,能及时发出“预警”,以引起家长重视采取措施,避免或延后近视的发生。


那么,已经近视了怎么办?


不同儿童的近视发生和近视状态是不同的,验配眼镜也不能“一刀切”。


需要结合双眼的眼位(有无内、外隐斜)、调节力、屈光状态(有无屈光参差,有无过高的散光)等多种因素考虑给配镜处方。可能验光同样是300度(−3.00D)近视的两个儿童,300度是准确的屈光检查结果;但其配镜处方却不同,一个孩子需要用275度(−2.75D)的眼镜而另外一个孩子需要用325度(−3.25D)的眼镜——这是合适的处方。


配镜处方不但需要“准确”的验光(获得单眼的屈光状态参数),更需要视功能、双眼视检查(双眼的协调配合状态)等多种视光学检查结果的参考,所以需要到专业的机构检查获得合适的眼镜处方。


此外,除了配镜处方外,还要根据孩子的检查情况选择不同的功能性镜片(如渐变镜、双光镜、减少旁中心远视性离焦镜等),不同的戴镜方式等以达到最佳近视控制效果。配镜“合适“比”准确“更重要。


除此之外还应该咨询医生孩子是否有必要进行角膜塑形等。


来源:人卫眼科《视光医生门诊笔记》

建议与联系
0577-88053502
  • 微信公众号
  • APP
  • 微博
Copyright 2024 © 版权所有 教育部近视防控与诊治工程研究中心 浙ICP备0000000号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